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凱爾特文化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巴羅爾(Balor),弗摩爾(Fomor)之王,凱爾特神話中的惡神。與愛爾蘭的達那神族展開戰爭,最後被太陽神魯夫(Lug)擊敗。

巴羅爾有兩顆眼睛,其中一顆一直緊閉著,看不見其眼球,據說要合四個壯漢之力方能將之打開。而這隻眼睛一但睜開,若被他的眼線射中,不論人、神,都將立即死亡。

庫胡林Cú Chulainn)是凱爾特神話中半人半神的英雄,光之神魯格(Lugh)的兒子,活躍在公元1世紀左右Conor MacNessa王統治下的愛爾蘭部族國家Alster。原名瑟坦特(Sétanta),他7歲的時候即徒手殺死鐵匠庫林的猛犬,因內疚而改名Cú Chulainn,意即為庫林的猛犬,並立誓一生不吃狗肉。之後為了與愛人Emer結婚,通過影之國(Isle of Skye)女王斯卡哈(Scathach)的考驗,學到了斯卡哈所傳授的精湛武藝、兵法,後與影之國女戰士Aífe生下兒子Connla,並從斯卡哈手上得到能破壞內臟的詛咒之魔槍(Gae Bulg)。完成影之國的考驗後,回到故國與Emer結婚,接著活躍在前線保衛自己的祖國。他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只要開始戰鬥,頭髮會變得火紅,眼光懾人,令敵人望而生畏。然而跟他在戰場上的風光相比,他的一生非常不幸,先因戰爭而殺死同為斯卡哈弟子的好友Ferdia,後因與Emer結婚而被Aífe報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唯一的兒子。最後被敵人Medb的奸計陷害,撕毀了自己的誓言,吃了狗肉,最後被Medb使用自己的詛咒之魔槍刺死。臨死之際他把自己綁在石柱上,眼望自己的祖國站著死去。

綁住Chulainn死去的石柱現在成為北愛爾蘭一塊有爭議之石,因為新教徒跟天主教徒都宣稱自己是Chulainn的後裔,是石柱的繼承者。

 

德魯伊包含兩種意思,分別是德魯伊(Druid)以及德魯伊教(Druidism)。

  • 德魯伊(Druid),在凱爾特神話中,具有與眾神對話的超能力。
  • 德魯伊向人們傳揚靈魂不滅以及輪迴轉世的教義。在凱爾特社會中地位崇高,階級僅次於諸王或部族首領。可以免除兵役及納貢義務。雖然很多人想成為德魯伊,大多數人卻因為無法背誦其所需的知識歷史詩歌等等而被淘汰。德魯伊在凱爾特社會中,可以與王權匹敵,甚且具有比王權更大的力量,通常會以指導者或參謀身份參與政治事務。他們不僅掌管祭祀,同時也是醫者、魔法師、占卜者、詩人、以及其所屬部族的歷史記錄者。Druid意謂著「橡樹的賢者」,即「透徹樹的道理之人」。在許多印歐語系中,dr這個字根都代表「樹木」的意思,而且特別是指橡樹。德魯伊將橡樹奉為聖木。據說他們擁有把人變成動物以及與神明精靈及動物對話的魔力。他們可以透過鳥飛行的方式、祭品內臟的外觀預言未來。
  • 肩負著各種角色的德魯伊享有免服兵役以及免課稅金的特權。因為他們是特權階級。提到特權階級,不免會聯想到世襲制,不過,德魯伊採行能力主義制,換句話說,有能力的人才能當上德魯伊,才可以享有這些特權!完全符合能力主義的想法。志願當德魯伊的人很多,可是要得到這個頭銜並非易事。而神祕的教義也以口傳的形式加以傳承,不留任何文字資料,所有的知識都必須強記在腦袋裡。凱撒曾在高盧戰記中感嘆:成為合格的德魯伊教徒之前,恐怕最少要修行二十年!
  • 現代的德魯伊教徒很早就恢復了他們的儀式成為新德魯伊信仰,他們在1880年代末期,於史前巨石陣重新恢復夏至慶典。(然而根據新的考古學證據顯示,史前巨石陣並非由凱爾特民族所建造,年代在更早之前。)他們儘可能遵循文學中記載的德魯伊傳統,包括切割槲寄生的儀式,以及在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時的慶典。德魯伊團體在生態學、重建森林以及保護聖地等事務上特別活躍。儀式服裝包括白色長袍、貴金屬項鏈以及用橡木或其他樹葉製成的冠冕。威爾斯國家音樂節(威爾斯每年定期舉行的音樂及詩歌競賽)就被營造成使用德魯伊象徵的儀式。
  • 在關於翻譯上,Druid一詞直譯為「橡木賢者」,中文翻譯早期受到日本影響,而直接採音譯,日文中對於Druid的音譯為「ドルイド」,日文音譯成中文後即為「德魯伊」。由於二次音譯後與原文的Druid發音相差甚遠,因此近期也發展出「督伊德」這樣的音譯。

 

摩莉甘(Morrigan),又名茉莉格凱爾特神話中的戰爭女神,有戰爭之處,必有其身影出現,以魔力為戰局帶來種種不可思議的影響。

形象

多以女性的樣子現身戰場,坐在兩匹鮮紅色的戰馬所拉之馬車上,手拿兩把長槍,身著紅色的衣服與外套,眼裡則閃耀著不詳的鮮紅光芒。不過,有時也會變身成各類動物現身。

幸福館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要來自於鐵器時代時候的宗教信仰。如同其他鐵器時代的歐洲人,早期的凱爾特人在宗教上同樣屬於多神崇拜。在凱爾特人與羅馬帝國接觸之後,他們(其他尚有高盧人、凱爾特伊比利亞人)的多神崇拜信仰不被羅馬人所接受,最後他們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接受並成為了基督徒

古代的凱爾特神

愛爾蘭的神

  • 莫莉甘(The Mórrígan)
莫莉甘是古代凱爾特-愛爾蘭三位一體的女戰神。她的集合體被稱為「莫莉甘」。可是她的神性與下列三尊也有關係,Nemhain、Macha和Badb。
  • 芭德布(Badb)
或譯作「芭茲芙」,別名「黑烏鴉」、「冠鴉」,外型是隻黑鳥,戰鬥時用尖銳叫聲喚起戰士們的亢奮狀態。

凱爾特宗教的禮俗

習慣生祭。凱爾特人認為舉行活祭祀會令土地肥沃。通常以少女為大祭司,手持著金鐮刀砍下的槲寄生舉行儀式。

幸福館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凱爾特人(拉丁文:Celtae 或 Galli,希臘文:Keltoi)是公元前2000年活動在中歐的一些有著共同的文化語言特質的有親緣關係的民族的統稱。在漢語出版物中,由於音譯的關係,凱爾特人經常被譯為蓋爾特人克爾特人塞爾特人居爾特人等。

今天凱爾特主要指不列顛群島、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地區語言和文化上與古代凱爾特人存在共同點的族群。這些族群在古代並不被其他民族當然地認為是凱爾特人。人們認為,歐洲大陸上的凱爾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時高盧)曾遷入不列顛和愛爾蘭,對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凱爾特人最早是從中亞草原向西遷徙,在羅馬帝國時代,已經佔據西歐大部分地區,並同化和消滅了當地的伊比利亞人,羅馬人進佔高盧(現在的法國比利時,以及義大利北部),並同化了高盧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進入不列顛島,消滅或同化了不列顛島大部分地區的凱爾特人,目前只有愛爾蘭人、威爾斯人、高地蘇格蘭人(蘇格蘭蓋爾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堅持使用凱爾特語(包括愛爾蘭語、威爾斯語蘇格蘭蓋爾語布列塔尼語),並以自己的凱爾特人血統而自豪。其中威爾斯語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後一種還在大範圍使用的凱爾特語系的語言,但是由於使用人數日漸減少,也面臨長期失傳的危險。

早期的蘇格蘭人很可能也是說凱爾特語的,但是隨著歷史上蘇格蘭地區多次遭到不列顛島南方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北方海上的諾曼人的征服,再加上英格蘭在經濟上的強烈影響,蘇格蘭人逐漸被這些日爾曼入侵者(英格蘭人和諾曼人都屬於日爾曼民族)所同化,最終喪失了本民族的凱爾特語言文化,成為了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儘管如此,在當今的蘇格蘭地區,凱爾特語言文化的殘留仍然處處可見。

幸福館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